[新重慶]2024白鶴梁國際學術研討會|鄭曉云:中外河流文明遺產保護合作有廣闊前景
2024-10-14 15:07:43來源:新重慶-重慶日報編輯:李哲元責任編輯:
“白鶴梁和埃及尼羅尺聯合申遺,是一個很好的新思路。”10月12日,在2024白鶴梁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特聘教授、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院長鄭曉云以“海外水遺產的闡述和經驗——以北非及中南歐為重點”為題,分享了他的觀點。
他以歐洲豐富的水利遺產為例分析稱,古代希臘不僅是現代水利科學的源頭,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歐洲水利工程原始范式,尤其是城市引水供水、蓄水、水分布設施、用水的末端設施、沐浴和水沖廁所等衛(wèi)生設施都是發(fā)端于古代希臘文明中的。
▲鄭曉云。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而羅馬帝國繼承了希臘的水利文明,同時又加以發(fā)揚光大而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水利文明。羅馬帝國存在了一千余年,在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
無論是在歐洲、非洲北部,還是在中東、小亞細亞,曾經廣袤的羅馬帝國領土上,到處都可以看到水利工程,包括了具有典型特征的引水渠、水庫、蓄水池、噴泉、浴場、廁所、排水設施等。
以古羅馬引水渠為例,現存的遺存就有1600多條,僅在高盧地區(qū)就修建了300多條。
除了數量龐大,古羅馬引水渠的工程也十分浩大,如西班牙的拉斯梅德拉斯的引水渠長達600公里、葡萄牙的特雷斯引水渠長達230公里。同時工程技術含量還比較高,如建于公元40-60年間的尼姆引水渠,50公里長的渠道,從它的起點到進入城市的終點,高差僅僅有12.6米;長達360米的加爾引水渠橋,建成后整個橋面兩端的水平高差僅僅2.5厘米。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遺存被視為城市文物性景觀,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xiāng)村,都會受到人們較好的保護。因此,在今天的歐洲城市中,隨處可見古代的噴泉。此外,一些遺存還以博物館的形式,得以保護,并進行公眾教育。
鄭曉云表示,白鶴梁和埃及尼羅尺聯合申遺,拓寬了世界河流文明對話,有利于展開更多的聯合保護傳承行動,前景廣闊。
(免責聲明: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涪陵網聯系刪除。)
網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