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生命的熱忱鋪就溫情扶貧路 ——記涪陵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扶貧駐村干部胡華平
2020-09-09 10:09:47來源:巴渝傳媒網編輯: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責任編輯:{editor}
胡華平在整理扶貧資料
胡華平(右一)下村走訪,了解社情民意
胡華平(左一)了解貧困戶的藥材種植情況
胡華平(左一)幫助貧困戶銷售土雞
胡華平(右二)在梅德會家進行入戶調查
2020年8月26日,星期三。
這天與以往任何一個星期三一樣,是工作日。上午9點剛過,涪陵區(qū)青羊鎮(zhèn)吳家村村民楊仁淑站在自家院壩的一頭,滿臉期待地張望著村道路的那一頭,如往常一樣等待那一張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臉出現……
秒針、分針、時針,滴滴答答地如常走過;一秒、一分、一時,路的那頭卻始終沒有動靜——楊仁淑眼中的光漸漸淡去,一手捂著胸口,一手遮住雙眼,忍不住流下了滾燙的淚水——他走了,他真的走了,不會再回來了。
8月25日,這是一個讓涪陵區(qū)青羊鎮(zhèn)干部群眾傷心的日子。這一天,正在村里參加扶貧工作會議的涪陵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三級調研員、駐青羊鎮(zhèn)吳家村扶貧工作隊隊員胡華平突發(fā)疾病,暈倒在會場上,經搶救無效去世,永遠地離開了他呵護了3年的地方。
消息傳出,吳家村的貧困戶無不傷心落淚,仰天長嘆:“他用生命的熱忱鋪就扶貧路,他就這么走了!他再也看不到大家擺脫貧困走上致富道路的笑臉,再也嘗不到流入每家每戶的山泉水的甘甜,再也聽不到大山里飛出金鳳凰的捷報,再也……”
逝者已矣,生者銘記。今天,我們走進吳家村,靜心聆聽胡華平在吳家村的那些感動你、感動我、感動他的扶貧故事。
脫貧戶:老胡讓我們過上好日子
“得知老胡突然離世,我們一家人都非常傷心。回想起這幾年來的點點滴滴,仿佛就在昨天……”今年55歲的楊仁淑是吳家村4組村民,也是建卡貧困戶,亦是胡華平生前的幫扶對象。說起胡華平,她臉上難掩悲傷,聲音哽咽。
楊仁淑家里共5口人:80多歲的患病母親、2個還在上學的孩子,外加夫妻倆。由于吳家村農作物產量低,也沒有其他致富門路,她一家生活拮據。“可以這么形容我們當時的生活,就是看不到希望,覺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看不到頭。”楊仁淑說,生活重壓下,因瑣事而起的家庭矛盾也不少,日子得過且過。
2017年底,胡華平作為扶貧駐村幫扶干部進駐吳家村,楊仁淑成為他的對口幫扶對象之一。“那段時間老胡天天都到我家來,主動找話跟我們聊,十分真誠。說實話,我很感動,像這樣交心談心的場景以前在我家是沒有的。”楊仁淑說,胡華平跟他們講“家和萬事興”,告訴他們一家人要是不團結、不和睦,美好的日子即便到來了也只是短暫的,不會長久。經過胡華平的耐心勸導,楊仁淑一家最終解開了心結,并樹立起勤勞致富的信心。
在大力幫助楊仁淑繼續(xù)干好已有農業(yè)生產的基礎上,胡華平根據她家的具體情況,還為她送去了扶貧駐村工作隊贈送的50只雞苗和防治雞瘟的藥品,鼓勵她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說句心里話,老胡他們剛來的時候,大家其實并不看好,認為就是領導派下來的任務,做做樣子而已。直到我通過這50只雞苗賺到了第一桶金,才真切感受到老胡他們就是來幫助我們走出貧困、奔向小康的。”楊仁淑說,看著拿到手里的“真金白銀”,一家人干事奮斗的底氣和信心更足了。
從2018年到2019年,楊仁淑一家累計養(yǎng)殖土雞100余只、土鴨40余只、生豬10余頭,家庭收入得到極大改觀,小日子也越過越有盼頭。這時,經過對當地情況的深入了解,胡華平又為楊仁淑送去了金蕎麥種子,動員她種植中藥材。“老胡是真心實意地幫助我們,我們自然信任他!”楊仁淑的眼神突然變得悠遠起來,順著她的目光看過去,山坡下的一塊地里種著的正是金蕎麥。
“種金蕎麥的土地還是老胡幫我們平整的呢!這一晃,就是1年多了,感覺還像是昨天似的。”楊仁淑說,為了打消她的后顧之憂,胡華平告訴她,她把藥材種出來,他保證幫她全部賣出去。今年,楊仁淑種植的金蕎麥豐收,2畝地的金蕎麥全部賣出,收入6000余元。
除了鼓勵楊仁淑一家大力發(fā)展種植養(yǎng)殖業(yè),胡華平通過日常觀察,還發(fā)現楊仁淑家周圍生長著許多名叫“酸湯梗”的植物,而這種植物的根常被市民用來放在泡菜壇子里腌咸蛋,不僅味道更鮮美,色澤也更好看。經過胡華平的溝通聯(lián)系,那一年,楊仁淑一家總共挖得“酸湯梗”根800余斤,獲得收入1500元。
在幫扶產業(yè)發(fā)展的同時,胡華平還十分關心楊仁淑兩個孩子的成長和學習,經常教導他們要想從根本上實現脫貧致富,關鍵還是要有文化,要學到真本領。“每次到家中來,除了了解我們的生產生活有沒有遇到困難,老胡還要了解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鼓勵他們要敢于拼搏。”楊仁淑說,如今,她的兩個孩子都已學有所成,女兒大學畢業(yè)后在重慶主城工作,并在胡華平的鼓勵下考取了在職研究生,兒子也順利考上蘭州交通大學的研究生。
不僅如此,隨著“兩不愁三保障”政策的落地落實,楊仁淑一家年久失修的土墻房屋也得到改造,建起一樓一底的磚混房屋,彩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化電器一應俱全,還接通了自來水。
“在老胡的幫助下,我們不僅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年收入更是達5萬多元,正奔向小康生活的幸福大道。”楊仁淑說,他們一家的幸福生活得益于胡華平的真誠幫助和實心實意的支持,他是恩人,更是家人。而現在,胡華平還沒來得及聽他們發(fā)自內心的一聲“感謝”就走了,她再也不能在道路的那一頭看到那一張熟悉的臉了。“他的付出和辛苦我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終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楊仁淑抹了一把眼角的淚水,哽咽地說。
梅德會也是胡華平的對口幫扶對象之一。由于患有甲亢,僅靠務農的梅德會一家生活入不敷出。最近幾年,因為沒有按時治療,梅德會的病情加重,使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2018年初,胡華平走進梅德會家。“得知我的病情和沒錢治病的窘境后,老胡當場自掏腰包拿錢給我看病,讓我們一家心里感到暖暖的。”梅德會說。后來,胡華平經常隔三差五從鎮(zhèn)上來到村上,了解貧困戶的詳細情況,分析致貧的根本原因,鼓勵大家重新樹立對生活的信心,幫助大家發(fā)展產業(yè)、增加收入,盡早擺脫貧困,走上致富的道路。
結合梅德會家的具體情況,胡華平為她送去了中藥材的種子,并在種植過程中給予精心指導。“在老胡的幫助下,藥材長得非常好,今年就可收獲了,但他不能與我們分享這一喜悅了……”說到這里,梅德會別過臉,微微地仰起頭,努力不讓眼眶里的淚水流下來。
除了產業(yè)上的幫扶,梅德會說,胡華平還告訴他們,要想從根本上拔掉窮根,就一定要保證孩子的教育,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在胡華平的支持下,梅德會的女兒順利考上了大學。后來得知孩子想參軍,胡華平也一如既往給予有力支持,最終孩子如愿參軍,并考取了士官。
如今,梅德會一家再也不用為了她的病情而煩惱,因為她辦理了醫(yī)保,減輕了很大的醫(yī)療負擔,病情也得到控制并逐漸好轉;家里不僅發(fā)展了產業(yè),丈夫也有了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經濟條件逐漸寬松;危房進行了改造,一家人住進了干凈、寬敞、明亮的新房……“老胡把生命的溫暖留給了我們,他用生命點亮了我們的好日子。”梅德會說。
村干部:老胡心里始終裝著貧困戶
說起胡華平,吳家村村委會主任冉書梅這樣評價道:“他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有兩件事:務實和愛心,因為他心里始終都裝著貧困戶。”
冉書梅說,自胡華平進駐吳家村開展扶貧工作以來,他幾乎天天在村里來回奔走,深入了解全村和貧困戶的情況。例如張家的母豬又產了幾頭小豬,李家種的農作物又該除草施肥,陳家養(yǎng)殖的土雞土鴨該出欄了等等,他都一清二楚。他就像是吳家村的大管家,貧困戶的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工作做得妥妥當當。
不僅如此,如果哪家遇上了困難,胡華平比當事人還要著急,一邊積極想辦法,一邊找人溝通協(xié)調,生怕慢了一點點。“今年疫情期間,城里活禽市場關閉,貧困戶養(yǎng)殖的土雞土鴨賣不出去,他便和扶貧駐村工作隊的其他隊員以及村干部一起,將村里將出欄的活禽統(tǒng)一進行宰殺,然后以消費扶貧的方式,動員市場監(jiān)管局干部職工購買,及時解決了這一難題。”冉書梅說,在扶貧工作中,胡華平真正做到了扶真貧、真扶貧,因此大家都非常信任他。
吳家村黨支部書記黃光平表示,正是因為胡華平心里始終裝著貧困戶、心系貧困戶,才有他對扶貧工作的這份執(zhí)著和熱愛。他對社情民意的了解,給貧困戶所提出的每一條脫貧致富的意見和建議,都在實踐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和印證。“我會以他為榜樣,真心實意地為民辦實事、辦好事,走到大家的心里去。”黃光平說。
鎮(zhèn)干部:老胡對群眾充滿關愛
與胡華平共過事的人都這樣評價他:老胡對待工作踏實敬業(yè),對待群眾充滿關愛。郭春曉就是其中之一。
郭春曉是青羊鎮(zhèn)綜合行政執(zhí)法辦公室副主任,也是吳家村扶貧駐村工作隊的隊員。說起胡華平,她的眼眶立即就紅了,聲音也變得哽咽,好一陣才平復下來,說:“他的突然離去,好多人都要傷心……”
在郭春曉的印象中,胡華平是一位對待工作非常認真負責,同時也是開展扶貧工作時間較長的同志,尤其在扶貧策略和方法上有自己的一套見解。“這幾年,老胡走遍了吳家村的每一個村民小組,拜訪了每一戶貧困戶,誰家里什么情況他都如數家珍。”郭春曉說,胡華平還經常跟他們“嘮叨”,說群眾來找他們辦事很不容易,大家應該好好對待群眾,要關心群眾的疾苦,為群眾排憂解難。
扶貧工作如何高效開展?如何根據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開展幫扶工作?作為一名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老同志,胡華平每次都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大家對他也非常信服。對待群眾來訪,無論多忙他都毫不怠慢、笑臉相迎,贏得了百姓的心。
“記得有一次,老胡去村里4組走訪,看到建卡貧困戶余少勇家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搞得非常差,人居環(huán)境非常讓人擔憂,而且余少勇的老婆患有精神疾病,導致他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郭春曉說,見此情景,胡華平立即對余少勇做思想工作,經過耐心、細致的勸說,余少勇終于轉變了思想,并將房前屋后打掃得干干凈凈、收拾得整整齊齊。
后來,胡華平多次上門,一方面督促余少勇養(yǎng)成講衛(wèi)生、愛清潔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也鼓勵他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和憧憬,通過努力,如今日子越過越好。
“作為前輩,老胡對我的幫助也很大,這兩年讓我在工作上有了很大提升,我非常感謝他。但是他卻突然離我們而去,真的太心痛,太遺憾了。”郭春曉說。
扶貧同事:老胡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作為同一個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青羊鎮(zhèn)吳家村扶貧駐村工作隊隊長、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新妙鎮(zhèn)市場監(jiān)督管理所所長王森和扶貧駐村工作隊隊員、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青羊鎮(zhèn)市場監(jiān)督管理所副所長王平講述了他們與胡華平的扶貧故事。
王平說,胡華平留給他最深刻的印象是踏實的工作作風。進駐吳家村三年來,胡華平走遍了全村的每一個角落,家家戶戶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每次走訪,胡華平都要向貧困戶再次宣傳一遍黨的扶貧政策,并詢問貧困戶是否得到相應實惠,看看貧困戶的家中是否發(fā)生了相應變化。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三年來,胡華平累計走訪貧困戶達1200次以上。
除了踏實的工作作風,注重農村工作方法是胡華平留給王平的另一個深刻印象。王平說,扶貧工作隊初次調查走訪貧困戶發(fā)現,大家“等、靠、要”的思想非常嚴重,“我急你不急”的現象也非常突出。“針對這一現象,老胡說,我們要嚴格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做到、做好、做實扶貧必須先扶志,只有志智雙扶,才能從根本上抓好、抓實、抓細脫貧攻堅工作,脫貧攻堅才能出效果、得成效。”王平說,為此,大家除做好自己的工作外,還多次舉行扶貧工作動員會,并選取勤勞致富、有內生動力、有帶頭作用的貧困戶代表進行表揚以及作交流發(fā)言,通過以身邊的人講身邊的事,以點帶面,增強了貧困戶勤勞致富的信心和決心,使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踏實的工作作風和注重農村工作方法,老胡還有一個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優(yōu)點,就是講求實效。”王森說,無論是發(fā)動貧困戶落實種植和養(yǎng)殖業(yè),還是幫助貧困戶解決銷售難問題,亦或是為了發(fā)展農村集體經濟而成立涪陵輝要揚榨菜股份合作社,胡華平對自己的要求從來都是干事創(chuàng)業(yè)有效果,講求的是一個“實”字。
三年來,吳家村先后涌現出了袁洪書、許正菊等一批脫貧致富典型,并被《中國市場監(jiān)管報》《中國質量報》《巴渝都市報》等媒體多次報道,講述貧困戶的脫貧故事,記錄吳家村扶貧工作的經驗和成效。而這些成績的取得,與胡華平數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是分不開的。
胡華平在市場監(jiān)管戰(zhàn)線上戰(zhàn)斗了41年,同時他也是一位有著29年黨齡的共產黨員。41年來,他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燃燒了自己的生命,把黨和國家的福祉帶給了人民群眾。
現在,胡華平雖然離開了他熱愛的崗位和牽掛的百姓,但他踏實務實的工作作風、愛黨愛民的思想觀念卻永遠留在大家的心中。正如涪陵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主要領導在他的追悼會上所言:“他那種勤勤懇懇、忘我工作的奉獻精神,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作風,沖鋒在前、迎難而上的責任擔當,為人正派、忠厚老實的高尚品德,一心為民、服務群眾的公仆情懷,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
文圖/文光輝 首席記者 羅菲菲
(版權作品 未經授權 嚴禁轉載、摘編)
網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