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悅讀會》| 成功
2025-02-17 21:30:00來源: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編輯:李哲元責任編輯:
嗅書香,品經(jīng)典
這里是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江城悅讀會》
今天是《江城悅讀會》第354期節(jié)目
(該音頻時長約7分半,請君側耳聽)
嗅書香,品經(jīng)典。各位觀眾朋友你們好!歡迎收聽本期《江城悅讀會》,我是主播青青。成功,不是終點,而是旅程。它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著我們前行,卻永遠遙不可及。我們讀書,我們思考,我們分享,不是為了抵達某個目的地,而是為了享受這段旅程,為了在黑暗中點亮彼此的心燈。
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季羨林先生的《成功》。這篇文章以學者特有的質(zhì)樸與深邃,將“成功”這一宏大命題化繁為簡,既有理性思辨的冷峻,又飽含生命體驗的溫度。全文最動人之處,在于他撕碎了世俗對成功的功利化想象——沒有激昂的口號,沒有速成的公式,而是將成功拆解為“天資”“勤奮”“機遇”三要素,像解剖一株植物般冷靜,卻又在字里行間埋藏著對人性深刻的理解。希望你喜歡!
作者丨季羨林
朗讀 | 楊青青
什么叫成功?順手拿來一本《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面寫道:“成功:獲得預期的結果。”言簡意賅,明白之至。
但是,談到“預期”,則錯綜復雜,紛紜混亂。人人每時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預期,有的成功,有的失敗,總之是無法界定,也無法分類,我們不去談它。
我在這里只談成功,特別是成功之道。這又是一個極大的題目,我卻只是小做。積七八十年之經(jīng)驗,我得到了下面這個公式: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天資”,我本來想用“天才”;但天才是個稀見現(xiàn)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棄而不用,改用“天資”,大家一看就明白。這個公式實在是過分簡單化了,但其中的含義是清楚的。搞得太煩瑣,反而不容易說清楚。
談到天資,首先必須承認,人與人之間天資是不相同的,這是一個事實,誰也否定不掉。十年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號召大批天才,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學術界和文藝界自命天才的人頗不稀見,我除了羨慕這些人“自我感覺過分良好”外,不敢贊一詞。對于自己的天資,我看,還是客觀一點好,實事求是一點好。
至于勤奮,一向為古人所贊揚。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等故事流傳了千百年,家喻戶曉。韓文公的“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更為讀書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奮,則天資再高也毫無用處。事理至明,無待饒舌。
談到機遇,往往為人所忽視。它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時候影響極大。就以我自己為例,如果清華不派我到德國去留學,則我的一生完全不會像現(xiàn)在這個樣子。
把成功的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工夫。在這里,古人的教訓也多得很。還是先舉韓文公。他說:“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這兩句話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靜安先生第一境寫的是預期。第二境寫的是勤奮。第三境寫的是成功。其中沒有寫天資和機遇。我不敢說,這是他的疏漏,因為寫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認為,補上天資與機遇,似更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干事業(yè),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2000年1月7日。
季老坦言天資不可強求,機遇如云聚散無常,唯獨將“勤奮”作為凡人可控的支點。這種清醒的謙卑,恰是對浮躁時代的一劑良藥。他以“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的古訓自勉,卻在強調(diào)苦功時不忘提醒“寂寞的滋養(yǎng)”,暗示真正的勤奮絕非自我感動的消耗,而是與孤獨和解后的專注生長。更可貴的是,他將王國維“三境界說”化作解讀成功的密碼,將“燈火闌珊處”的頓悟與“為伊憔悴”的執(zhí)著相勾連,讓成功從結果回歸過程,從終點化為修行。
這篇文章的獨特價值,在于它消解了“成功學”的喧囂,代之以知識分子的靜氣。當世人追逐成功的幻影時,季老卻在文字的褶皺里藏著一份悲憫:他看透命運的無常,卻依然相信堅持的意義;承認個體的局限,卻始終守護精神的豐盈。這種對成功的詮釋,不是勵志的雞湯,而是將生命沉淀后的智慧結晶——它讓每個在暗夜中跋涉的讀者,都能在字句間找到屬于自己的星火。感謝各位收聽今天的《江城悅讀會》!祝您晚安,好夢!
季羨林(1911年—2009年),山東聊城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楊青青,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江城悅讀會》主播。
主播語錄:一蓑煙雨任平生。
《糊涂一點 瀟灑一點》圍繞“糊涂”和“瀟灑”這兩個主題,將季羨林先生經(jīng)歷過的煩惱、歡樂,對人生和社會的思索等呈現(xiàn)給讀者,希望借大師90余年的人生智慧,讓讀者體悟人生的真諦,在復雜的世界里,做一個簡單的人,以更加真實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或者在生活的憂思中得到一絲慰藉。
朗讀 楊青青
編輯 李哲元
責編 方玉蓮
終審 韓樂炯
網(wǎng)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