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悅讀會》| 以愛來溫暖世界的心房
2022-08-15 21:30:00來源: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編輯:田蓉責(zé)任編輯:
嗅書香、品經(jīng)典,這里是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江城悅讀會》。
今天是《江城悅讀會》226期節(jié)目。
(音頻大約10分鐘,請君側(cè)耳聽。)

歡迎來到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江城悅讀會》,我是齡萱。
大家對于作家冰心,并不感到陌生。冰心的原名叫謝婉瑩,她的筆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含義是純潔的心。她在投稿第一篇作品的時候以冰心為筆名,一來冰心兩個字,筆畫簡單好寫;二是她擔(dān)心被讀者笑話批評,而冰心是個新人物,大家看到文章的時候,就不會想到跟謝婉瑩有什么關(guān)系。沒料到,她的作品被刊登之后越來越火,加之她一直以冰心這個名字來投稿,所以漸漸的,“謝婉瑩”就被淡忘了,而”冰心“卻揚名于世。
冰心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她在五四文化運動中走上文壇,她一直跟著時代的腳步,以一位知識女性的視角,關(guān)注著國家命運和民族存亡,堅持寫作75年。冰心影響最為深遠的作品是她為兒童所做的散文集。冰心的兒童散文滿含著愛意,雖然沒有太多華麗的語言修飾,卻更加顯得清麗典雅和細膩柔和。
今天,齡萱給大家分享一篇冰心在1951年所寫的抒情散文,一起去聽聽她筆下的故事。
作 者:冰 心
朗誦者:彭齡萱
這是十幾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個春節(jié)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慶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個鄉(xiāng)村的鄉(xiāng)公所樓上。走上一段陰暗的仄仄的樓梯,進到一間有一張方桌和幾張竹凳、墻上裝著一架電話的屋子,再進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間,和外間只隔了一幅布簾。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著一張條子,說是她臨時有事出去,叫我等著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隨手拿起一張報紙來看,忽然聽見外屋板門吱地一聲開了,過了一會,又聽見有人在挪動那竹凳子。我掀開簾子,看見一個小姑娘,只有八九歲的光景,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fā)紫的嘴唇,頭發(fā)很短,穿的一身很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正要登上竹凳想去摘墻上的聽話器,看見我似乎吃了一驚,把手縮了回來。我問她:“你要打電話嗎?”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點頭說:“我要找××醫(yī)院,找胡大夫,我媽媽剛才吐了許多血!”我問:“你知道××醫(yī)院的電話號碼嗎?”她搖了搖頭說:“我正想問電話局……”我趕緊從機旁的電話本子里找到了醫(yī)院的號碼,就又問她:“找到了大夫,我請他到誰家去呢?”她說:“你只要說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會來的。”
我把電話打通了,她感激地謝了我,回頭就走。我拉住她問:“你的家遠嗎?”她指著窗外說:“就在山窩那棵大黃果樹下面,一下子就走得到的。”說著就登、登、登地下樓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把報紙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了一本《唐詩三百首》來,看了一半,天色越發(fā)陰沉了,我的朋友還沒有回來。我無聊地站了起來,望著窗外濃霧里迷芒的山景,看到了那棵黃果樹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個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媽媽。我下樓在門口買了幾個大紅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順著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個小屋的門口。
我輕輕地叩著板門,剛才那個小姑娘出來開了門,抬頭看著我,先愣了一下,后來就微笑了,招手叫我進去。這屋子很小很黑,靠墻的板鋪上,她的媽媽閉著眼平躺著,大約是睡著了,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臉向里側(cè)著,只看見她臉上的亂發(fā),和腦后的一個大髻。門邊一個小炭爐,上面放著一個小沙鍋,微微地冒著熱氣。這小姑娘把爐前的小凳子讓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邊,不住地打量我。我輕輕地問:“大夫來過了嗎?”她說:“來過了,給媽媽打了一針……她現(xiàn)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你放心,大夫明早還要來的。”我問:“她吃過東西嗎?這鍋里是什么?”她笑著說:“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我想起了我?guī)淼慕圩樱湍贸鰜矸旁诖策叺男“郎稀K龥]有作聲,只伸手拿了一個最大的桔子來,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兩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輕輕地揉捏著。
我低聲問她:“你家還有什么人?”她說:“現(xiàn)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沒有說下去,只慢慢地從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來,放在她媽媽的枕頭邊。
爐火的微光,漸漸地暗了下去,外面變黑了。我站起來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極其敏捷地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像一個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著,又從窗臺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蠟燭頭,放在里面點起來,遞給我說:“天黑了,路滑,這盞小桔燈照你上山吧!”
我贊賞地接過,謝了她,她送我出到門外,我不知道說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畫了一個圓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們大家也都好了!”顯然地,這個“大家”也包括我在內(nèi)。
我提著這靈巧的小桔燈,慢慢地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走著。這朦朧的桔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這小姑娘的鎮(zhèn)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經(jīng)回來了,看見我提著小桔燈,便問我從哪里來。我說:“從……從王春林家來。”她驚異地說:“王春林,那個木匠,你怎么認得他?去年山下醫(yī)學(xué)院里,有幾個學(xué)生,被當(dāng)作共產(chǎn)黨給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蹤了,據(jù)說他常替那些學(xué)生送信……”
當(dāng)夜,我就離開那山村,再也沒有聽見那小姑娘和她母親的消息。
但是從那時起,每逢春節(jié),我就想起那盞小桔燈。十二年過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來了。她媽媽也一定好了吧?因為我們“大家”都“好”了!
文中的小女孩宛如寒風(fēng)中的梅花一般,那么堅強,那么勇敢。其實這也是冰心對抗戰(zhàn)時期共產(chǎn)黨員們雖身處險境,但對革命必勝這一信念的贊美和歌頌。
巴金老人對冰心的評價是“一代代的青年讀到冰心的書,懂得了愛:愛星星、愛大海、愛祖國,愛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輕人都讀一點冰心的書,都有一顆真誠的愛心”。同樣,我也非常喜歡冰心的文字,喜歡她以愛來溫暖世界的心房。
今天的《江城悅讀會》就到這里了,各位晚安,祝您好夢。

本期主播簡介:
彭齡萱,重慶師范大學(xué)涉外商貿(mào)學(xué)院播音與主持專業(yè) 大三學(xué)生。
主播語錄:
也許,書里就藏著一個砸到牛頓的蘋果!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 中國詩人,現(xiàn)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xué)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
1919年8月的《晨報》上,冰心發(fā)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 1923年出國留學(xué)前后,開始陸續(xù)發(fā)表總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xué)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東京大學(xué)聘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講授“中國新文學(xué)”課程,于1951年返回中國。
1999年2月28日21時12分冰心在北京醫(yī)院逝世,享年99歲,被稱為"世紀老人"。

《寄小讀者》這部作品主要收錄冰心在海外學(xué)習(xí)期間的一些奇聞趣事,在編排過程中除了收錄與孩子們的交往通訊信件外,另附有冰心的多篇精品散文。作品字里行間都是冰心對孩子們的關(guān)心與鼓勵之情。冰心更像一位大姐姐,通過這一本書對少年兒童進行“愛的啟蒙”,塑造和培養(yǎng)他們的人格,給孩子以獨立的人格和新生命的價值,以此構(gòu)建 “愛的哲學(xué)”。

音頻制作/彭齡萱
編輯/田蓉
圖片/網(wǎng)絡(luò)
責(zé)編/潘力妮
終審/代川
網(wǎng)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