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批次2113件/組!這些“珍寶”終于回家
2024-11-11 15:41:32來源:新華社編輯:唐霞責任編輯:
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電 題:48批次2113件/組,!這些“珍寶”終于回家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
意大利羅馬,,當地時間10月28日,菲烏米奇諾機場,。和煦的陽光中,,CA940航班載著一批特殊的“乘客”沖上云霄,踏上歸途。
它們是意大利查獲并于近期返還中國的56件文物藝術品中的一部分,。經過入庫,、點交、鑒定等諸多程序后,,11月9日,,國家文物局向公眾通報了這些珍寶歸家的歷程——
2022年10月、2024年4月,,意大利文物憲兵分別向我國通報3件和53件其查獲的疑似中國文物信息,。國家文物局根據專家鑒定和法律研判結果,向意方提供了翔實的鑒定意見和法律依據報告,,并通過外交渠道向意大利政府正式提出返還要求,,意方決定返還上述56件文物藝術品。
意大利返還中國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彩陶器(1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實現48批次2113件/組文物藝術品回歸,。一批批文化瑰寶歷盡劫難,、跨越山海,回到祖國人民懷抱,。
曾幾何時,,它們是中華民族心頭的傷痛。
圓明園慘遭焚毀,,敦煌石窟屢被破壞……殘垣靜默,,幾番夢回。翻開中國近代史,,大量文物四散飄零的命運,,令人扼腕。
如今,,青銅“虎鎣”亮相國博,、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重返故土……一聲聲“歸來”的呼喚,,已一次次化作現實中最美好的重逢,。
遙想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鄭振鐸等老一輩文物工作者,,需要通過建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等方式,,在國計維艱之時為國家追回大批珍貴文物。
“秘密”二字,,透出了無盡的艱難與坎坷,。他們“惟必須十分的機密,,十分的小心慎重”,方能“以免有壞人鉆空子”,。
今天的回歸之路,,已有新格局。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成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這項工作有了專業(yè)隊伍;多部門聯動,,形成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合力,;2024年11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明確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機制……
今天的回歸之途,正探新路徑,。
流失文物追索不僅牽涉極其復雜的法律難題,,還往往涉及民族情感和國際關系,是需要一代代人不懈努力的系統(tǒng)工程,,被公認為世界性難題,。
外交斡旋、協(xié)商談判,、執(zhí)法合作,、司法訴訟……近年來,我國不斷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歸的多種途徑,。同時,,還上線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fā)布平臺,為追繳被盜文物及海外流失文物依法追索提供依據,。
意大利返還中國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彩陶器(11月5日攝,,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今天的回歸之勢,,漸成新共識,。
這批文物“于法于理都應該歸還”——2020年10月,一批68件流失英國文物被返還給中國時,,負責簽署相關文件的倫敦大都會警察局警探蘇菲·海斯這番話令人印象格外深刻,。
這恰是一種變化的生動印證。
“近年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的國際法律秩序正在發(fā)生有利于文物原屬國權益的改變,。”國家文物局交流合作司(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非法流失文物應返還原屬國”等理念深入人心,,成為牢固的國際共識,,為廣大文物流失國和現持有國之間開展追索返還合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同時,,我國在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彰顯著東方大國的歷史擔當,。從2014年主導發(fā)布《敦煌宣言》,到2024年發(fā)布《關于保護和返還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獲取之文物的青島建議書》,,中華兒女正為建立更加公平正義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規(guī)則貢獻中國智慧。
穿越千百年,,跨過山川大海,,48批次文化瑰寶失而復得,背后是寫不盡的傳奇,。
文物回家的故事仍在繼續(xù),。
對于仍流落在外的文化瑰寶,有一點可以篤定:一個矢志復興的國家,,一個珍視自身文化的民族,,永遠不會放棄追尋。
(免責聲明: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涪陵網聯系刪除,。)
網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