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頭版]下飯“神器”涪陵榨菜
2023-01-13 09:36:24來源:光明日報編輯:雷舸責任編輯:
如今的涪陵榨菜已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喜愛的下飯“神器”。本報記者 黃漢鑫攝/光明圖片
【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探秘⑧】
“啥子?榨菜還曾經(jīng)是奢侈品?!”看著記者吃驚的表情,重慶涪陵榨菜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中心副主任陳林輝樂了:“最早的涪陵榨菜可是在上海外灘有專賣店的!那時產(chǎn)量少,運輸成本高,上海人把涪陵榨菜作為賞戲休閑時配茶的點心,絕對是奢侈品!”
涪陵榨菜名頭很響。可榨菜與涪陵又是何時結緣的呢?從清乾隆年間《涪州志》記載的青菜頭種植時間來看,至少從18世紀初就開始了。“民間有一種名包包菜……漬鹽為菹,甚脆。”此時,涪陵榨菜已初見雛形。
作為涪陵榨菜原料的青菜頭,是大自然贈予涪陵獨一份的“寶貝”。“每年9月白露節(jié)氣前后播種,10月移栽。12月到來年2月是主要生長期,這時,恰遇涪陵冬季低溫,青菜頭生長速度放緩下來。”漫步田間,陳林輝介紹,得益于長江沿岸紫色土壤富含的微量元素,青菜頭緩慢地將營養(yǎng)儲存在一個個小鼓包中,不僅營養(yǎng)價值更加豐富,口感也更緊實脆爽,“移栽至別地,就算能成活,青菜頭在生長期遇暖則變松變軟,沒了‘涪陵味道’”。
巴蜀盛產(chǎn)食鹽,這個機緣巧合,讓青菜頭與當?shù)卦催h流長的腌制飲食文化發(fā)生了奇妙碰撞——1898年,商人邱壽安和管家鄧炳成巧借豆腐干制法,將青菜頭用木箱壓榨出水,再輔以腌制工藝——“涪陵榨菜”橫空出世,更在其后一百多年時光中征服了食客們挑剔的味蕾,逐漸享譽全國。
如今,超過50萬農(nóng)民從事榨菜種植,10多萬人在加工、銷售運輸、輔料包材等供應鏈上下游從業(yè),共同創(chuàng)造了上百億元產(chǎn)值。
(本報記者 黃漢鑫 李宏)
(免責聲明: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涪陵網(wǎng)聯(lián)系刪除。)
網(wǎng)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