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江底重游白鶴梁
2018-08-06 11:46:34來源:光明日報編輯: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責任編輯:{editor}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
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保存至今,最為完整的水文石刻遺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一座以石魚作為枯水水標的古代水文站,為長江流域的水電事業(yè)、橋梁建設、內河航運、農田灌溉、資源開發(fā)、沿岸防洪和城市供水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對白鶴梁原址原貌的保護,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的范例。
“以白鶴梁題刻為代表的長江水文文化是世界的瑰寶,是人與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現。”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副館長黃德建介紹。白鶴梁是重慶涪陵長江江心的一道天然石梁,長約1600米,平均寬度15米,三峽工程蓄水前常年淹沒于江水中,僅在冬春枯水季節(jié)露出水面,蓄水后石梁被永久保存于長江江底。白鶴梁題刻記載了1200多年間72個枯水年份的水文資料,大量的詩文圖案使石梁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
據了解,僅制訂白鶴梁保護方案就耗時9年,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最大的難點在于解決水底壓力帶來的技術問題,我們最終采用了“無壓容器”方案。“這個無壓容器就像一個倒扣的盆一樣把石梁罩住,容器內注滿經過凈化的長江水,與外界壓力一致,容器本身不承受壓力。人們通過管廊進入水下,透過觀景窗看得非常清楚。這一方案完全符合文化遺產保護原則,不改變原狀,也不改變其與自然環(huán)境依賴關系。”黃德建說,博物館采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保護文化遺產,是迄今水下文物保護涉及技術學科最多、難度最大的項目,為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國際范例。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已經建立起一整套長江水位、流量、流速與補水量的動態(tài)平衡數據庫,消除了最高水位40米的強壓和32米落差對保護體結構及文物本體安全的威脅,用科技手段保障了文物安全。“白鶴梁水下奇觀將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變得更加精彩。”黃德建表示,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以人類進步的哲學思想和先進的科技手段,來延長石刻生命歷程的。
保護白鶴梁,留住長江的文化記憶,得到了良好的社會回應。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自2009年開放以來,已累計接待游覽者145萬余人次。長江的文化記憶不僅是中國的,也是全人類的,博物館將進一步采取措施,保護好長江文化,推動其更有效的傳承和更廣泛的傳播。
(本報重慶7月30日電 本報記者 周洪雙 周藝珣 訾謙)
網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