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荔枝道
2024-05-31 09:43:23來源: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編輯:何芳責任編輯:
荔圃春風牌坊 冉奎 攝
2015年11月,蜀道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中心列入《世界遺產(chǎn)預備名錄》,并被納入申報世界自然遺產(chǎn)與文化遺產(chǎn)提名范圍。申遺的蜀道包括金牛道、陰平道、米倉道、荔枝道及相關(guān)區(qū)域,除陰平道由隴南文縣翻越摩天嶺入蜀外,其余三條均從關(guān)中翻越大巴山來到巴蜀。金牛道通往成都,米倉道通往巴中,荔枝道通往涪陵。
因一種水果而得名的荔枝道,或許比不上金牛道的聲名遠播,比不上米倉道的熱鬧繁華,也比不上陰平道的陡峭險惡,但它是一條帶有某種神秘意味的大道,鮮活地進入大眾視野,讓人產(chǎn)生無盡的遐想和感慨。2024年5月15日至17日,川陜渝地方政協(xié)推進荔枝道申遺會議在重慶市涪陵區(qū)召開,筆者有幸參會,與各位專家實地察看、深入交流,收獲頗多。
起點在涪陵
荔枝一詞,源于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文中寫作“離支”,大約從東漢變?yōu)椤袄笾Α薄!半x支”即割去枝丫,古人認識到荔枝不耐貯藏、不能離開枝葉,否則很快就會變質(zhì)。正如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所寫:“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荔枝是南方水果,唐朝首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不產(chǎn)荔枝,可楊貴妃想吃怎么辦?唐玄宗李隆基不惜動用國器,從全國荔枝主產(chǎn)區(qū)征調(diào)。當時主產(chǎn)區(qū)在嶺南和巴蜀,蔡襄《荔枝譜》首言:“荔枝之于天下,唯閩粵、南粵、巴蜀有之。”康泰《扶南記》記載:“荔枝始傳于漢世,初惟出嶺南,后出蜀中。”
嶺南荔枝是全國知名品牌,蘇東坡在惠州就任期間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千古名句。馬伯庸在小說《長安的荔枝》中提到,大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皇上想在楊貴妃誕辰之日,獻上新鮮的嶺南荔枝。不過,嶺南離長安有點遠。有多遠?至少五千里。
荔圃春風公園里“種”荔枝塑像 冉奎 攝
自然條件下,荔枝的保質(zhì)期只有三天。在七八成熟時采摘,或可延長三天。加上土法保鮮,或可再延長三天。到了第九天、十天時,大多腐爛變壞。只靠馬匹和人力運輸?shù)奶拼慈招形灏倮锏臉O限計算,從嶺南到長安,至少需要十天,在長安城吃一顆新鮮可口的嶺南荔枝實屬不易。
巴蜀離長安比嶺南更近,只要不是舍近求遠,貢京荔枝來自巴蜀則顯得更為可能。唐代氣候比當代溫暖,巴蜀有種植荔枝的記載,其中宜賓、瀘州、樂山和涪陵四地種植最多、產(chǎn)量最大、質(zhì)量最好。楊貴妃所吃荔枝來自巴蜀,可能與她童年在巴蜀生活有關(guān)。因她幼時喜吃荔枝,到了長安當妃子,巴蜀荔枝就是兒時的味道、家鄉(xiāng)的味道,符合思鄉(xiāng)的情感寄托。
荔圃春風公園里“采”荔枝塑像 冉奎 攝
巴蜀荔枝來自何地?很多古籍指向重慶涪陵。蘇軾在《荔枝嘆》中自注:“唐天寶中,蓋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路進入。”蔡襄《荔枝譜》寫道:“唐天寶中,妃子尤愛嗜,涪州歲命驛致。”涪州(今涪陵)為讓楊貴妃吃上巴蜀荔枝,朝廷頒旨在涪陵建荔枝園,人稱妃子園。王象之《輿地紀勝·夔州路·涪州》記載:“妃子園在(涪)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顆肥肉肥,唐楊妃所喜。”
涪陵位于長江與烏江交匯處,有著“烏江門戶”“世界榨菜之鄉(xiāng)”之美譽。筆者從宣漢驅(qū)車來到涪陵,經(jīng)過達川、大竹、梁平、墊江、長壽,走的是高速公路,與荔枝道走向基本吻合。在長江南岸的荔圃春風公園駐足,看見“荔圃春風”牌坊上刻有蘇軾語句“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廣場上有“種、采、運、品”荔枝的雕塑群,旁邊有今年新栽的荔枝樹。當?shù)厝藷崆榈亟榻B,妃子園就在附近,這里就是荔枝道的起點。
涪陵離長安有多遠?《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從萬州北開州、通(州)宣(漢)縣及洋州路至上都(長安)二千三百四十里。”快馬加鞭,七天可到達,楊貴妃想在長安城吃上帶露水的巴蜀荔枝不是夢。
天寶年間,作為貢品的巴蜀荔枝,除了涪州荔枝園,涪州樂溫縣(今重慶市長壽區(qū))和瀘州市合江縣也是貢地。《太平寰宇記》記載,樂溫“縣地頗產(chǎn)荔枝,其味尤勝諸嶺”,杜甫在《解悶十二首》中寫道:“憶過瀘戎摘荔枝,青峰隱映石逶迤。京中舊見無顏色,紅顆酸甜只自知。”瀘戎就是今天四川的瀘州、宜賓一帶。
盡管嶺南離長安很遠,是兩個涪陵到長安的距離,但嶺南氣溫更高,荔枝品質(zhì)更好,嶺南進貢也不是絕對不可能。李肇《唐國史補》記載:“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太平御覽》記載:“妃子生于蜀,好荔枝,南海生勝蜀,每歲飛馳以進,則涪不進久矣。”
奔波在途中
到了七八月,涪陵妃子園的荔枝開始熟了,有的六成熟,有的七成熟。拂曉時分,沾著朝露的荔枝連枝帶葉被摘下,裝入新砍的竹筒中,用濕泥或蠟汁密封,外部用絲線纏緊,然后裝籠上馬,由驛卒特快專遞。這種保質(zhì)、保鮮、防壓、防震的土辦法,操作簡便,有效管用,可確保荔枝送到長安新鮮如初。
“八百里加急”,快遞小哥在路上,荔枝正在配送中。
荔圃春風公園里“運”荔枝塑像 冉奎 攝
從涪陵通往西安的道路,秦漢時期就有。從西安到洋縣、西鄉(xiāng)是子午道,從洋縣到鎮(zhèn)巴抵達四川達州、重慶涪陵是洋巴道。洋巴道與金牛道、米倉道、陰平道相比,地位和名氣雖然較小,但也是行軍打仗的戰(zhàn)略要道,也是貿(mào)易往來的交通要道,屬于比較通暢的國家級道路。
筆者在宣漢縣馬渡關(guān)鎮(zhèn)考察過,此地是洋巴道的一個重要站點。據(jù)傳,諸葛亮入蜀,曾派張飛奪取巴中經(jīng)過此地,“馬渡”就是因張飛騎馬飛渡河流而得名。《晉書》記載,司馬懿的部隊從安康溯漢水到西鄉(xiāng),走的就是子午道南段,由西鄉(xiāng)南下,取洋巴道入開州、萬州、云陽。
到了唐代,為便于運輸荔枝,官方對洋巴道進行改造升級,該拓寬的拓寬,該填平的填平,該開鑿的開鑿。公元750年,宣漢縣馬渡關(guān)這個驛站被升格為閬英縣,成為全縣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地位瞬間提升。一筒筒荔枝在道上源源不斷地輸送,后人便稱此道為荔枝道,社會各界廣泛關(guān)注,許多文化人士沿途徒步考察,學界也頻繁提及,推出許多學術(shù)研究成果。
荔圃春風公園里“品”荔枝塑像 冉奎 攝
目前,結(jié)合歷史文獻和實地調(diào)查,荔枝道的走向已形成共識:從重慶涪陵出發(fā),經(jīng)墊江、梁平到四川達州開江、大竹、達川、宣漢,進入巴中平昌,再到達州萬源、巴中通江,再到達州萬源,進入陜西鎮(zhèn)巴,來到西鄉(xiāng),到達西安,途經(jīng)川渝陜?nèi)∈鄠€縣市區(qū)。
馬脖系鈴,緊鞭急蹄,日夜兼程,人和馬累了怎么辦?不要懷疑當時嚴密高效的驛站系統(tǒng),辦法早就想好了,換人換馬不換物,接力傳送。每隔二十里或三十里設(shè)驛站,驛卒二十里一換,快馬六十里一換。按兩千三百四十里計算,至少需要驛卒一百一十七人、快馬三十九匹。加上沿途驛官、后勤服務(wù)以及軍隊保衛(wèi)等人員,恐怕要緊急動員成千上萬人,還要儲備充足的畜力以及車、船等交通工具。朝廷還要發(fā)出特別通行證,賦予快遞小哥特權(quán),紅燈可以闖,違章可以犯,飆馬隨意,沿途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設(shè)卡、不得阻擋、不得查禁。
不要以為騎著高大的駿馬很帥很威風,在烈日下或暴雨中,策馬奔馳在大河旁、懸崖邊,危險無時無刻不在,馬仰人翻、馬墜人歿隨時發(fā)生。《方輿紀勝》記載:“當時以馬馳載,七日七夜至京,人馬斃于路者甚眾。”杜甫在《病橘》中說:“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看來,荔枝道是九死一生的快馬用四腳在大地上書寫的悲壯史詩,是心驚膽戰(zhàn)的驛卒用雙手在川渝陜彈奏的悲愴樂章。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結(jié)局凄慘,一個奔逃蜀中,一個香隕馬嵬坡。雖然荔枝道因楊貴妃被縊死而停止運送,妃子園也隨之冷寂而荒廢,但這條道路依然存在,只不過很多驛站被撤銷,很多驛吏被精減。宋元時期,少有維修,或許冷清。明清以來,荔枝道再度興盛,成為川陜商賈的負販之路。明清兩代鹽茶官營,商販利用荔枝道私販鹽茶,成為“鹽道”“茶道”,還有絲、麻、火紙、棉花以及山貨在道路上運輸,川陜交界地區(qū)有“一條黃龍(火紙)出川去、一條白龍(棉花)入川來”的說法。
終點在西安
有學者認為,荔枝道的終點在陜西西鄉(xiāng)縣子午鎮(zhèn),或者說洋巴道是荔枝道。按此理解,快遞小哥要想將快件交到收貨人手中,跑完荔枝道,還要跑完子午道。
筆者認為,洋巴道是荔枝道,從西鄉(xiāng)到西安的子午道也是荔枝道。也就是說,荔枝道指的是運送荔枝的全程,即從涪陵到西安的整條線路。荔枝道的終點應(yīng)該在西安市臨潼區(qū)的華清宮,那里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居住地。筆者曾從宣漢驅(qū)車,一路朝北,大致沿荔枝道去過萬源、鎮(zhèn)巴、西鄉(xiāng)。目前,從起點到終點只有萬源至鎮(zhèn)巴不通高速。鎮(zhèn)巴作為荔枝道上一個重要站點,有“苗民之鄉(xiāng)、紅軍之鄉(xiāng)、民歌之鄉(xiāng)”之稱。
“十萬火急,快快閃開!”隨著馬蹄聲從遠處傳來,華清宮千重門依次應(yīng)聲打開,快馬揚長而去,只留下滾滾塵煙。然而,這不是急如星火的軍情戰(zhàn)報、圣旨公文,而是十萬火急的生鮮速配、朝廷貢果。只有楊貴妃知道,自己超級愛吃、超級好吃的荔枝來了。只要配送不超期,荔枝新鮮,驛卒就算完成使命,否則腦袋掉地,還要牽連層層官員。對眾多驛卒而言,荔枝道是一條辛酸之道、生死之道;對楊貴妃一人而言,荔枝道是一條甜蜜之道、欲望之道。
宣漢縣馬渡關(guān)鎮(zhèn)荔枝道 冉奎 攝
從竹筒中取出的荔枝依然濕潤,新鮮得就像剛從樹上摘下。經(jīng)過后熟,荔枝已有九成熟或恰好熟透。楊貴妃剝開一顆千金難買的荔枝,白嫩如玉的果肉露了出來,她笑了,皇帝也笑了。杜牧路過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詠史詩《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華清宮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游樂之所,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明確地寫出“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筆者在華清池觀看過大型舞劇《長恨歌》,也見過楊貴妃入浴的雕像,很多游客會在雕像下拍照打卡,也有好奇的會踮起腳尖伸手去觸摸楊貴妃的身體。
史料記載,楊玉環(huán)被唐玄宗封為貴妃是公元745年9月17日,在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后。被唐玄宗下令勒死是公元756年7月15日,在安祿山發(fā)動安史之亂后。貴妃的尊貴身份只有十一年。而實際運送荔枝只有九年,因為745年荔枝已經(jīng)結(jié)束、想吃沒有,756年荔枝才成熟、吃貨不在。九年的歷史不長也不短,但僅僅為了楊貴妃嘗幾顆荔枝,滿足口腹之欲,唐玄宗就下令千里運送,萬人承國難,百馬死山中,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在國家的政治舞臺上演出一幕荒唐大劇,自然遭到百姓唾罵和后人批判。
荔枝道上無荔枝,荔枝古道今猶存。
一顆鮮艷的荔枝就是一部鮮活的歷史。在這條古道上,雖然驛站、驛官、驛卒、快馬早已消失,有的路段早已廢棄,有的路段難覓其蹤,有的路段成為鐵路、公路,但沿途留下的攔馬墻、飲馬槽、拴馬石、寺廟、碑刻以及傳統(tǒng)村落、民風民俗、古樹名木等遺址遺存和自然景觀,默默地訴說著曾經(jīng)的風光和過往,這是一筆豐富的文化和歷史遺產(chǎn)。因為摻雜了政治因素和人為因素,所以荔枝道不是一條尋常的大道。
尋道問道荔枝道,道不盡的荔枝道。
文/冉奎 據(jù)《方志四川》
(版權(quán)作品 未經(jīng)授權(quán) 嚴禁轉(zhuǎn)載、摘編)
網(wǎng)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