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為何獨青睞涪陵荔枝?
2024-05-13 09:19:45來源: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編輯:何芳責任編輯:
涪陵荔圃春風公園內“荔圃春風”牌坊 記者 徐華東 攝
“荔枝道以涪陵為起點,自妃子園出發(fā),途經墊江、梁平,由達州取西鄉(xiāng),入子午谷,至長安。《涪陵辭典》稱:‘荔枝驛,在城西荔枝園,中唐時為貢運涪州荔枝而專設’。涪州(今重慶涪陵)人杰地靈,物產豐富,其中荔枝影響力最大、影響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5月8日,涪陵區(qū)智庫文化專家汪樹權談及荔枝道時如是說。
涪州,地處北緯30°,自然條件優(yōu)渥,適合荔枝生長繁衍。涪州荔枝最早記載于東晉時期成漢常璩所撰《華陽國志·卷一巴志》:“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支……”荔枝作為天賜尤物,始貢于漢高祖,貢盛于漢武帝,因唐玄宗李隆基妃子楊貴妃獨喜涪州生(新鮮)荔枝而名傳于天下。
涪州生荔枝之所以作為貢品為楊貴妃所青睞,一是涪州“地產荔支,尤勝諸郡”(宋代祝穆《方輿勝覽·卷六十一涪州》)、“涪舊有妃子園,顆最肥大”(《職方典·第五百八十卷》),即涪州荔枝品質最好,勝過其它郡縣。二是荔枝不耐儲藏,保鮮時間短,而在眾多產地中涪州至上都長安(今陜西西安)的路程最短。三是“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支”(唐李肇《唐國史補》),楊玉環(huán)童年在西蜀度過,對蜀荔枝記憶尤其深刻。
隨著歲月流逝、朝代更迭、政治中心調整,涪州離京城較遠,涪州貢“生荔枝”之事漸漸遠去。明萬歷年間(或云嘉靖年間)涪州唐朝最后一株荔枝樹被毀,獨留妃子園“荔圃春風”一景,供世人瞻悼遐想。
楊貴妃嗜涪州生荔枝,“荔枝道”為歷代文人墨客、達官貴人所吟詠,他們或悲或喜或怒或恨,或抒情愛之情,或抒憂國憂民之懷,或抒報國之志,或將楊貴妃喜嗜遠地涪州生荔枝奢華生活視為禍國殃民之根、安史之亂根源,留下了大量詩篇及文史資料。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韓維《謝送妃子園荔枝》:“年年驛使走紅塵,貢入驪宮色尚新。妃子園名猶未改,一籠丹實寄閑人。”蘇軾《荔枝嘆》:“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游。”王十朋《次韻傅教授景仁馬綠荔支》:“涪陵妃子謾名園,豈似閩南綠一盤。最喜色同青玉案,不妨功并紫金丹。畫看紅紫品流俗,詩嚼冰霜牙頰寒。吟罷閑觀右軍帖,來禽青李可同餐。”
汪樹權說,之前有幸參與了由區(qū)政協(xié)組織的《涪州荔枝詩文選注》一書編著。該書對涪陵荔枝文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究,為研究涪陵荔枝文化提供了充分的文化資源和人文支撐,其意義在于傳揚涪州荔枝文化,展現涪陵荔枝獨特魅力,再現涪陵荔枝昔日風采,展示涪陵深厚文化底蘊,增強涪陵人民文化自信。
“川陜渝地方政協(xié)推進荔枝道申遺及沿線文旅產業(yè)協(xié)同發(fā)展聯(lián)合協(xié)商會議將于5月15日至17日在涪陵區(qū)召開,將進一步提高涪陵知名度、美譽度,有利于推動涪陵文旅融合發(fā)展,有益于助推荔枝道申遺工作。”汪樹權說,希望通過這樣的會議講好涪陵荔枝故事,講好涪陵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記者 黃維嬌
網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