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詩歌謄寫山河 用文字拓印時代——記涪陵詩人胡云昌
2023-05-22 14:44:43來源: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編輯:雷舸責任編輯:
鐘情創(chuàng)作
詩歌直擊靈魂深處
詩者,心存志,言為詩。詩歌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體悟和深情抒發(fā)。
上世紀七十年代,剛出生幾個月的胡云昌,發(fā)了一場高燒,連續(xù)幾天不退,患了小兒麻痹癥后遺癥,導致右腿殘疾。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詩歌非常盛行。當時15歲的胡云昌,一次偶然的機會讀到了一句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當時,喜歡寫作的胡云昌被深深震撼了。“這是一種非常有力度的表達方式,并且還帶有一種悲憤的情緒在文字里面。”胡云昌說,后來,他開始接觸現(xiàn)代詩歌,也徹底愛上了詩歌,于是慢慢嘗試著寫詩。
此后,胡云昌一直沉迷于詩歌寫作,直到1996年從學校畢業(yè)。進入社會后,迫于生活與工作的壓力,胡云昌不得不中斷了詩歌寫作,轉向新聞寫作(成為《涪陵日報》的骨干通訊員),這一斷就是16年。
在這16年里,胡云昌雖然沒有撰寫詩歌,但他心里從沒有真正放下過詩歌。這段時間,他堅持購買詩歌刊物,閑暇時翻一翻,讀一讀,只是不再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直到2012年底,他的工作、生活、家庭都步入正軌,才提筆重新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
“我之所以放不下詩歌,是因為我非常迷戀詩歌那種獨特表達方式,那些精彩的分行文字,仿佛每一行都敲擊在我的靈魂上。”胡云昌有感而談,對于一個詩人而言,一首詩的誕生就是一種神圣而難得的奇遇,是一種心靈的自由翱翔。
“每一把刀,都帶著自己的宿命/戶撒刀一出,蒼天一再后撤……”“雨,下得天空搖晃/大藏寺鍍金的寺檐,水流如注/盡力疏浚這上天決堤的大水……”
生命力旺盛的詩句,有溫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胡云昌的詩歌中透露出一種鏗鏘有力的正氣,這與他的出生家庭密不可分。胡云昌出生在重慶市墊江縣一個非常偏僻的小山村,故鄉(xiāng)的人非常質樸,為人都非常正直。他的父母經常告誡他:做人要有骨氣,為人要有氣節(jié)。“現(xiàn)在想來,正是小時候在父母那里所受的教育,才讓我一直充滿正能量地活著。”胡云昌說。
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現(xiàn)代人也說:“詩與遠方”。胡云昌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發(fā)掘詩意,從旅行的風景里觸發(fā)新的靈感。
有一次,胡云昌到四川省武勝縣看了 寶箴塞,里面的古戲樓引起了他的關注,于是,他就寫了一首詩《戲樓上的人用臉譜在人間虛晃了一槍》。后來,這首詩納入了一組組詩里,參加了《星星》詩刊的一個詩歌大賽,獲得了一等獎。
筆耕不輟
詩歌禮贊新時代
“石沱蜜柑,開花,坐果/借惠農政策的光合作用,在歲月的沉淀里/慢慢積累糖分,在風雨里/漸漸成熟,果型飽滿如朝陽/自帶鄉(xiāng)村振興的嘹亮口感,坐實了一個村莊的富裕/新農村,小康生活/就是居住在一個石沱蜜柑里的錦繡人間……”
“地方口音甜蜜,用正楷的字體/把李子樹撐高,讓一個個胭脂李/站在枝頭,高瞻遠矚/運籌一個村莊的前途,決勝于一場采摘/為鄉(xiāng)村振興,增添一種胭脂色的幸福……”
這些詩句出自胡云昌的組詩《從豐收田野采擷的詩句》,描寫了涪陵區(qū)石沱鎮(zhèn)新農村建設的成果,展現(xiàn)了新時代背景下涪陵區(qū)鄉(xiāng)村振興如火如荼的場景。
胡云昌創(chuàng)作的詩歌里,字里行間,有火熱的現(xiàn)實,有美好的夢想,都生發(fā)出感人的力量。這些詩歌中有“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遼闊,家國情懷與詩意浪漫交相呼應。
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多年來,胡云昌都非常熱愛讀書,常常省吃儉用購買書籍,每天都有固定的時間來閱讀。大量的閱讀,讓他腹有詩書氣自華。胡云昌比較喜歡唐代和宋代的詩人、詞人以及清代的納蘭性德。
“我的床頭放著關于唐詩宋詞的書,還有一本《納蘭詞》,每晚睡覺前,我都要翻一翻,讀一讀。”胡云昌說。
寫詩歌也給胡云昌帶來快樂。前不久,首屆“天漢杯”暨中國雙年度大家文學獎頒獎活動在陜西省漢中市舉行。胡云昌創(chuàng)作的組詩《漢中古往今來的詩意都被漢字注冊》榮獲一等獎。
胡云昌說,整組詩講述的是漢中繼往開來的詩意脈絡,呈現(xiàn)的是漢中作為“漢興之地”的往事與今景。古今詩意交融,比較完整地寫出了漢中燦爛的歷史與現(xiàn)代成就。字里行間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
胡云昌特別擅長行吟詩,對于行吟詩他有著自己的理解。“顧名思義,行吟詩就是在行走的過程中,觸景而生發(fā)靈感,創(chuàng)作出來的詩歌。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詩與遠方’。”胡云昌說。
行是詩人不斷開拓創(chuàng)作源泉,不斷尋找新鮮靈感,不斷攫取靈活素材的一種最佳的方式。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經典詩詞,大部分都是行吟詩作,都是與大自然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胡云昌認為,閉門造車式的寫作,關起門來自言自語,只顧抒發(fā)自己小情緒的創(chuàng)作,是不可持續(xù)的。
“我非常感謝我的家人,他們都很支持我的詩歌寫作。”胡云昌說,正是有了家人的支持,他才能心無旁騖地創(chuàng)作。在涪陵區(qū)殘聯(lián)、區(qū)文聯(lián)、區(qū)作協(xié)的大力扶持下,他今年將出版自己的個人詩集《紙上山河》。全書分為“人物篇·風流”“地理篇·風景”“人文篇·風物”“愛情篇·風情”“時代篇·風采”五個部分,內容以描寫山川風景、人文古跡、風土人情為主,也有作者對生活、人生的感悟。值得一提的是,詩集中還有描寫涪陵物產、鄉(xiāng)村振興、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的作品。胡云昌介紹,這部詩集是他近幾年獲獎作品的集納,入選詩歌基本上是獲得省級以上的特等獎、金獎、一等獎、二等獎的作品,也是對他寫作生涯的一個階段性的回顧。
寫詩,源于對生活的熱愛、對自身的反省以及對人生的思考。“真正寫作的人有一種固執(zhí)的秉性,絕不輕言放棄。”胡云昌說,他今后將更加辛勤地寫作,特別要注重對作品的打磨,讓自己的文字具有高度的個性與辨識度,多出精品。
胡云昌簡介
胡云昌,男,肢殘三級,生于1974年10月,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評論員。魯迅文學院研修班學員。
詩歌發(fā)表于《人民文學》《中國作家》《詩刊》《十月》《解放軍文藝》《星星》《北京文學》《飛天》《西部》《紅巖》《天涯》《星火》《文學報》《詩歌月刊》《回族文學》《上海文學》《鴨綠江》《詩潮》《牡丹》《陽光》《脊梁》《遼河》《作家天地》《草堂》《重慶文學》《山東文學》《重慶日報》《重慶晚報》《巴渝都市報》等報刊。有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曾獲得《人民文學》第一屆“詩意濟南 風雅歷下”征文詩歌類一等獎、《詩刊》“春風八百里·井岡四十年”全國新詩大獎賽一等獎、《星星》詩刊“星星點燈”全國詩歌征文大賽特等獎等各類詩歌征文獎項300多個,作品入選多個選本。
文/記者 黃維嬌
圖/受訪者供圖
(版權作品 未經授權 嚴禁轉載、摘編)
網(wǎng)友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