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醫(yī)”陳朝暉:讓古書煥發(fā)新生
2023-04-24 09:20:49來源: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編輯:雷舸責任編輯:
陳朝暉檢查古籍
書香世家的涪陵人陳朝暉,,從喜歡讀書,到收藏古籍文獻,,再成為一名古籍保護和修復工作者,。他心細如發(fā),妙手補書,,讓“風燭殘年”的朽書又重煥生機,,再現(xiàn)光彩。
今年54歲的陳朝暉,,是涪陵區(qū)圖書館古籍與歷史文獻保護中心負責人,。
因為其家庭濃厚的讀書氛圍和在古籍研究與修復上的貢獻,陳朝暉及其家庭先后榮獲全國首屆“書香之家”“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先進個人”“全國最美家庭”“全國五好家庭”等榮譽稱號,。
蟲蛀,、污漬,、酸化、酥脆,、霉變、粘連等是古籍的常態(tài)“傷病”,。破損嚴重的古籍就像“酥皮點心”,,一拿就碎。
“修復古書籍必須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會對本就腐朽的書籍紙張造成二次損害,。”陳朝暉拿著一本紙張已經碎成一片一片的古籍說,。
古籍修復是賦予殘損不堪的珍貴文獻“第二次生命”,。2015年,陳朝暉參加重慶圖書館古籍修復傳習所舉辦的古籍修復培訓班,,認識了當今國內全面掌握古籍修復,、碑刻傳拓、碑帖書畫裝裱等技藝的大師級人物趙嘉福,。隨后五六年里,,陳朝暉向趙嘉福等老師學習,掌握了古籍的修復和碑刻傳拓技藝,。
陳朝暉在修復破損古籍
“古籍修復有幾十道繁瑣工序,,包括清洗、配紙,、修補,、錘平、裝訂等,。說起來簡單,,操作很繁雜,處處都很講究,。有時,,一個噴嚏,甚至一次深呼吸,,都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陳朝暉一邊調制修補古籍所用的漿糊,,一邊介紹,。
在陳朝暉的工作臺上,一張張泛黃,,甚至看上去有些“千瘡百孔”的紙張擺放中間,,毛筆,、排筆、鑷子,、啟子,、噴壺、漿糊碗,、剪刀等數(shù)十種工具在兩旁整齊擺放,。他先用噴壺將書頁打濕,用毛筆輕蘸調好的稀漿糊,,筆尖在蟲蛀孔周圍均勻涂抹,,然后手指小心挪動,細致地將補紙補在破損處,。每一本古籍文獻紙張都不相同,,在修復過程中必須盡可能保持古籍文獻的原貌,不僅要根據(jù)原書的紙張材質,,還得根據(jù)顏色,、薄厚進行配紙。
“不讓古籍消失在時光長河中,,又要讓古籍保持時光流淌的痕跡,,古籍修復原則就是要修舊如舊、最少干預,?!标惓瘯熣f。在他巧手慢工之下,,“病入膏肓”的古書“煥發(fā)新生”,。
在陳朝暉看來,每一本書都是有生命的,。他說自己就像是一名“古籍醫(yī)生”,,給不同程度受損的古籍開出“治療處方”。每一次修復都像是一臺“手術”,,膽大心細,、耐得住性子?!笆中g”容不得半點差錯,,有時還須一口氣完成。陳朝暉時常伏案工作就是一整天,,修復一本古書需要耗費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每次進行古籍修復的時候,他會沉浸在修書的樂趣中,,一冊破損的古籍修復完之后,,他就油然而生成就感,。這幾年,陳朝暉已修復古籍20余冊,,散頁千余張,。
今年3月,涪陵區(qū)圖書館涪州古籍傳統(tǒng)修復技藝被納入涪陵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陳朝暉正在申報涪州古籍傳統(tǒng)修復技藝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他希望將自己的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涪陵古籍保護工作中來,。
文圖/記者 何乾健
(版權作品 未經授權 嚴禁轉載、摘編)
網友評論
全部評論